“環境日”看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對儀器市場的影響
2017-12-29 11:57:47
2017年6月1日,美國特朗普總統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這一天距離6月5日世界環境日還有四天時間。這個有194個參加的《巴黎氣候協定》是各國人民為拯救地球、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不懈努力的結果,是繼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京都議定書》之后,人類歷史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三個里程碑式的國際法律文本,由此形成了全人類共同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勢。當然這個《協定》的達成也是以美國、歐盟、日本為代表的發達與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激烈博弈的結果。
而在世界環境日這天,恰好有公司同事問我,今天不搞點動靜么?這個建議倒也提醒了筆者,正好在這個比較特殊的日子里,試著分析分析美國這位商人出身的總統的這一“驚世駭俗”之舉(也算得上是環境界的一件大事)可能會對儀器市場產生哪些影響。就在今年的3月28日,特朗普在環境保護局,在十幾位美國礦工代表的見證下簽署了能源獨立行政令,旨在推翻前總統奧巴馬有關氣候變化的《清潔能源計劃》,同時在能源產業方面,計劃重新大規模開采并使用煤炭等傳統能源。特朗普認為《巴黎協定》會影響美國傳統產業的復興,影響他龐大的基礎設施發展計劃和充分就業計劃。
筆者通過互聯網進行了一下相關搜索,發現原來美國才是全球煤炭儲量老大。美國煤炭探明儲量占全球的27%左右,是位居第三位的中國的兩倍左右。雖然煤炭儲量只有全球的12.8%,但中國生產和消費的煤炭,均占全球的一半左右。此外,中國還是全球大的煤炭進口國。為什么煤炭是中國目前主要的能源,除了本身儲量大以外,另一個原因也很簡單,兩個字——“便宜”。相關資料顯示,在所有的石化能源中,煤炭是便宜的一種能源,同等的發熱量,用煤的成本只相當于用油的30%,天然氣的40%。自然,作為商人出身的特朗普,這筆經濟賬肯定是算得清楚的。特朗普認為煤炭是美國人的“金飯碗”,美國不僅可以實現能源自給,甚至能成為全球大的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生產國。如果這些埋在地下的東西被充分利用起來,至少可以給美國帶來50萬億美元的收益。目前,美國雖然擁有全球大的煤炭儲量,但在2016年煤炭的出口量,連澳大利亞或者印尼的四分之一都沒有。
毫無疑問,一旦特朗普總統的復興“受到太久傷害”的美國煤炭產業計劃付諸實施,對于科學儀器市場而言,首先被帶“火”的估計是那些煤質檢測專用儀器。 其次,一旦美國地下豐富的煤炭資源被開采出來后,除了用于出口外,自己如何利用這些煤炭也是一個很值得外界關注的事情。美國的煤炭業曾被媒體宣布是“正在走向終結”的產業,其中美國當地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更加清潔地利用煤炭資源,同時好成本還能得到有效控制,很可能將是擺在特朗普總統面前的一道新課題(當然,如果只出口自己不大規模使用,那另當別論)。總之,美國的空氣未來是否依然能夠保持又甜又鮮,與之密切相關的氣體環境監測儀器市場究竟能從美國未來因此事件導致的多方博弈以及特朗普總統“任憑身后洪水滔天”的行事風格中獲利多少,需要我們進一步觀察。